您好!欢迎来到牛羊肉产业网。

请登录|注册

客服电话:15000821357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技术分类 >  节能环保

畜牧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生产

时间:2019-01-12牛羊肉产业网

       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总体呈现出总量增加、程度加剧和范围扩大的趋势。1.1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特点1.1.1 畜禽粪便产生量大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对全国2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的省、市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的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4倍;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我国正由畜牧大国向畜牧强国迈进,然而由于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 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牧村、规模化养殖小区、千头牛场、百万只鸡场等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畜牧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其 危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因此,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

       畜牧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生产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场废水任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 题日益严重。根据我国养殖业发展现状,发展低成本、低耗能操作简单、绿色环保、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是关键。本文介绍了养殖场废水处理的新研究进展,并分 别介绍了污水处理技术在小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的应用,为养殖场选用废水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场污水回用处理系统,包含干湿分离系统、固液分离系统、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高效复合生态系统、养殖场废水回用系统;其中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包括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生物氧化池;高效复合生态系统包括高效复合生物塘;养殖场废水回用系统包括太阳能臭氧消毒池和回用池;固液分离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接触生物氧化池、高效复合生物塘、太阳能臭氧消毒池和回用池依次相连。该系统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养殖场废水回用新模式,实现了养殖场粪污近零排放的要求,促进了养殖场废弃物的良性循环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工艺说明:

       WSZ-A型设备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生活污水和与之类似的工业有机污水的处理。其主要处理手段是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生化处理技术—接触氧化法,水质参数按一般生活水水质,进水BOD520Omg/L,出水BODcr20mg/L指标设计,总共有六部份组成:(1)初沉池;(2)接触氧化池;(3)二沉池;(4)消毒池、消毒装置;(5)污泥池;(6)风机房、风机 。


636522091754344210.jpg


       畜牧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生产描述如下:

       (1)初沉池:

    设备初沉池为竖流式沉淀池,污水在沉淀池的上升流速为0.6-0.7毫米/秒,沉淀下来的污泥用空气提至污泥池。(注:WSZ-A O.5-5m3/h不设初沉池)

       (2)接触氧化池:

   初沉后水自流至接触池进行生化处理,接触池分为三级,总停留时间为 5小时以上。加强型设备接触氧化时间可达8小时,填料为新颖梯形填料。易结膜、不堵塞。填料比表面积为160m2/m3,接触池气水比在18:1左右。(注WSZ-A 0.5-5m3/h,接触池为二级)

       (3)二沉池:

   生化后污水流到二沉池,二沉池为二只竖流式沉淀池,它们并联运行。上升流速为O.3-0.4毫米/秒。排泥采用空气提升至污泥池。(注WSZ—A0.5-5m3/h,污泥自流到污泥池中)

       (4)消毒池及消毒装置:

   消毒池按规范:“TJI4—74”标准为30分钟,若是医院污水,消毒池可增加停留时间至1-1.5小时,采用固体氯片接触溶解的消毒方式,消毒装置能根据出水量的大小不断改变加药量,达到多出水多加药,少出水少加药的目的。其它消毒装置可另行配制。(注:如用于工业污水消毒池与消毒装置可以不要)

       (5)污泥池:

   初沉池、二沉池的所有污泥均用空气提至 WSZ-A的污泥池内进行好氧消化。污泥池的清液回流至接触氧化池内进行再处理。消化后剩余污泥很少,一般1-2年清理一次。清理方法可采用吸粪车从污泥池的检查孔伸入污泥底部,进行抽吸外运即可。(WSZ-A 0.5-5m3/h,污泥采用厌氧消化)

       (6)风机房、风机:

   设备 WSZ-A的风机房设在消毒池的上方,进口采用双层隔音,进风口有消声器、风机过滤器,因此运行时无噪音。风机采用二台L型罗茨鼓风机,能自动交替运行。单台风机运行寿命30000小时左右。

636522091511763784.jpg

 

            本文摘自中国建材网 

推荐阅读